内容页搜索

后梁开平三年(909)吴越王钱奏割吴县南地、嘉兴北境置县,以“吴江”为县名。元元贞二年(1296吴江县以户计升为中州。明洪武二年(1369)吴江改州为县。清雍正四年(1726)分吴江县为吴江、震泽两县。民国元年(1912)吴江、震泽两县合并为吴江县。19925月,吴江撤县设市。201291日,苏州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经国务院、江苏省人民政府同意的苏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方案,县级市吴江撤市设区,并入苏州市。1029日,苏州市吴江区挂牌。

吴江区位于江苏省南端,东邻上海,南接浙江,西濒太湖,北依苏州市吴中区。

早在新石器时代,吴江先民已养蚕、缫丝、织绸。唐宋时期已以丝绸实物充贡。明中叶,吴江生产的丝绸产品已行销中外。盛泽之绸“衣被九氐”,震泽丝市、盛泽绸市远近闻名。在历史上,吴江境内的盛泽镇与苏州、杭州、湖州一起并称为全国“四大绸都”,是“丝绸之路”丝绸商品的重要产地之一。民国时期,县内蚕桑业进行“土种革命”“土丝改良”,机器缫丝、电机织造相继兴起。但好景不长,日军的入侵使机器缫丝业夭折,电机丝织业受到重创。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吴江区(市、县)委和吴江区(市、县)人民政府重视蚕桑和丝绸业的发展,依靠丝绸行业从业人员不懈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使境内丝绸工业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后来,在蚕桑生产效益比较低下、茧丝价格上涨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情况下,吴江通过体制改革和贯彻“真丝、化纤并举”策略,保留了一小块茧丝绸产业基地,发展了一大块化学纤维长丝类产业基地,使吴江续写着丝绸发展的新篇章。

有人说:“蚕桑业是丝绸工业的第一车间,是丝绸出口创汇的原料基地。”

吴江地区是太湖平原蚕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省最古老的蚕区之一。春秋初期,吴江地处吴越交界,在越国倡导农桑复国的影响下,蚕桑生产亦有发展。春秋后期,曾发生“吴楚争桑”之战,说明当时跨居太湖周围的吴国已相当重视蚕桑了。秦、汉、三国时期,王室皆以农桑为本,如汉王室提倡“农桑并重,倡导环庐树桑,女修蚕织,务民于农桑”。唐末江南名士陆龟蒙隐居吴江震泽、庙港等一带时,所作诗中有“桑柘含疏烟,处处倚蚕箔,家家下渔筌”之句,反映了当地桑茂、蚕盛、农忙、渔旺的景象。宋代,吴江地区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文化得到较快发展,统治者认为“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奖励蚕织的政策迭出不鲜。元代,吴江境内的蚕桑生产受到摧残,后统治者改变征服政策,安民兴业以巩固统治,蚕桑生产得以继续发展。明太祖奠基之初,即诏令天下:“凡民有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木棉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栽桑以四年起科,不种桑,出绢一匹”。国家鼓励农桑,加上从事蚕业利润丰厚,吴江县西南部地区种桑养蚕的人越来越多,植桑遍地,“乡村间殆无旷土”,蚕桑成为蚕区农民生活的主要来源,清乾隆《吴江县志》有饲蚕全过程的详细记述。清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吴江县为江苏境内蚕桑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鸦片战争后,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再加上世界丝绸市场求过于供,进一步促进吴江蚕桑生产,蚕区农民“惰于稼,而勤于蚕”,出现“无不桑之地,无不蚕之家”的繁荣景象。

民国元年(1912),全县蚕桑区有桑田20万亩,桑树6000万株,养蚕户21000户,养蚕人数105000人,占总人口数的22%,一般人家养35张蚕种。民国12年冬,郑辟疆为校长的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推广部组织师生下乡宣传科学养蚕知识,携带桑、丝、蚕种和改良木制缫丝车等实物、模型、图片等实物,雇船两艘到蚕区震泽、双杨、开弦弓、吴溇、大庙港、严墓等地巡回宣传,历时两周,每至一处,郑皆站立船头向两岸群众演讲,用通俗浅显的例子对比科学养蚕与土法养蚕的优劣。自此,吴江县开展“土种革命”。民国13年春,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推广部到开弦弓村,建立首个蚕业指导所,蚕校师生们推广改良蚕种及稚蚕共育等科学养蚕技术,提出“蚕病可以毁家,消毒可以丰收”的口号。开弦弓村是江苏省推广改良蚕种和组织稚蚕共育最早的地方。是年,江苏省立女子蚕业学校在震泽等地创办蚕丝改进社。民国16年,其又在开弦弓成立养蚕合作社。民国18年,吴江县蚕桑场成立,下设指导处10处,指导农民种桑养蚕。是年,全县桑地总面积9.8万亩,产桑叶80万担左右。民国278月,日军为防游击队袭击,将平望至南浔公路两侧的桑树砍伐殆尽。沦陷期间,丝茧价格惨落,农民育蚕无利可图,加上日军不断侵扰,无从安心经营蚕业,任令桑园荒芜。从抗日战争开始至民国3855日全县解放,由于受战争和国际生丝市场的影响,县内蚕桑生产日趋萎缩。

新中国成立初,吴江县人民政府重视蚕桑生产的发展,采取“积极恢复,大力发展”的方针,推行发放桑苗、发放蚕种贷款、茧后结算等扶持措施,制定从茧款中提出4%作为蚕桑事业改进费的政策,以支持蚕桑生产。1950年,全县发放桑苗31.55万株,春蚕贷种57565.5张,秋蚕贷种3220.5张。1952年,县内开始自育桑苗和恢复桑园,同时改进栽桑、养蚕等生产技术。1956年,县蚕桑科成立,领导全县蚕桑生产。1958年,国营吴江县苗圃成立。是年,吴江县蚕桑生产向京杭大运河以东地区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吴江成为全国16个蚕桑重点县之一。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桑园内间种杂粮瓜菜,疏于管理,蚕茧产量剧减。1963年,全县蚕茧产量为历史最低点。是年,吴江县人民委员会再次号召“积极恢复发展蚕桑生产”,并调整经营管理体制,帮助生产队解决蚕桑基本建设投资,进一步落实蚕茧奖售政策。20世纪60年代后期,全县蚕桑生产又有起色,蚕茧产量回升。至70年代后期,震泽公社新农大队蚕农养蚕技艺精湛,连续十几年的最高产量独树一帜;庙港公社红卫大队、坛丘公社大熟大队、八都公社港口大队、七都公社吴溇大队、青云公社大德大队、桃源公社前跃大队均为苏州地区有名的蚕桑样板,经常被现场推广。

1978年起,全县养蚕及桑地管理推行“五定一奖”(定人员、定产量、定肥料、定管理、定报酬,奖赔)责任制。1979年起,随着农村工业发展和多种经营的开展,县内蚕桑生产逐渐面临比价低经济效益不高(与乡村工业比、与多种经营内部比),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劳力矛盾日益突出(农村劳力向工业、服务业转移,蚕桑生产只剩下半劳力和辅助劳力)等问题。1985年,在中共吴江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重视下,采取调整产业结构,进一步拓植新桑;实行缫丝厂让利蚕农,对进收茧站的蚕茧实行价格补贴;中共吴江县委农工部把蚕茧生产列入乡(镇)干部的考核内容等措施,以振兴蚕桑生产。是年,七都、庙港、震泽乡成为苏州市“产茧万担乡”,庙港乡开弦弓村成为苏州市首个“产茧千担村”,震泽乡勤幸村吴阿毛成为苏州市“产茧千斤户”。19791987年,吴江县一直名列江苏省产茧县(市)前五名,1987年蚕茧生产突破年产茧5000吨大关。1988年,吴江县采取粮茧挂钩(凡完不成售茧任务的,要按缺额数每0.5公斤茧补交3.5公斤粮或3.5公斤粮的差价),奖励和补贴(对小蚕共育、桑苗培育等关键工作实行奖励和补贴)等微调措施扶持蚕桑生产。

“八五期间”(19911995),吴江市(县)蚕桑生产进入“鼎盛期”。在第一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吴江市(县)蚕桑生产成功地实施“发展东北部,提高西南部”的战略,1993年桑园面积拓展到12.19万亩,创造蚕种饲养量353947张和蚕茧产量12358吨的历史记录。从1995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受茧丝绸国内外市场持续疲软,茧价大幅下滑,以及其他产业激烈竞争等因素的影响,蚕桑生产比较效益低下,蚕桑业经受严峻的考验。“九五期间”(19962000),是吴江市蚕桑生产的“调整期”。19961999年,在“加快两高一优农业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方针指导下,吴江市因地制宜,发挥特种水产养殖、苗木等新兴产业规模效益的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减少了部分地区的桑地面积,主要是东北部蚕桑新区和苗木发展势头好的铜罗、桃源等镇,全市桑园逐步调整到9万余亩。由于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建设用地急增,环境因素的影响,种桑养蚕劳动力的老化,行业间比较效益差距日益扩大,新农村建设农民住房条件改善怕脏不愿养蚕等因素,蚕桑业的发展受到制约。

2000年下半年开始国内茧丝绸市场形势看好,蚕茧收购价止跌反弹,刺激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2001年,蚕桑生产出现6年来首次恢复性增长的势头,但是好景不长。2002年春茧到早秋、晚秋茧的收购,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国内外茧丝绸市场行情连续低迷,白厂丝价格持续下跌,蚕茧供大于求矛盾更加突出,收购价格一跌再跌,严重挫伤蚕农的积极性,蚕桑业陷入困境。是年起,吴江市采取调整优化蚕桑产业结构,扶持发展蚕桑生产大户,培育贸工农一体化经营典型等措施,以振兴蚕桑业。2003年春,梅堰镇玉堂村和13个村大户联结286户蚕农自行组织创办江苏省内第一家农民蚕茧合作社,确立“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建立新型生产、指导、服务、销售模式,实施产业改造。

2004年起,苏州市按照“精品蚕业”发展理念,以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为主要抓手,立足稳定发展,推动现代蚕业建设。2005年,以农民蚕茧合作社为基础,苏州市在平望镇建设“万亩优质蚕茧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规模配套小蚕饲育环境控制器、大蚕钢架饲育平台、方格蔟具、遮阳网钢骨大蚕饲育大棚、桑虫智能型测报灯、推车式高压喷雾器等设备,引领苏州蚕业步入现代化进程。2007年春,吴江市启动平望、震泽万亩蚕桑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秋,吴江市在全国率先实行蚕桑保险制度。20084月,吴江市在平望镇庙头村、震泽镇齐心村建设两个百亩农业现代化蚕桑示范核心区。是年,由于茧价下降,农资价格普遍上涨,特别是复合肥上涨60%80%,尿素、碳酸氢铵和部分农药也不同幅度涨价,农民养蚕的效益比较低下。加上晚秋蚕茧价暴跌,蚕桑生产呈现“一增四减”(张产增,蚕种减、总产减、总收入减、茧价减)的态势,农民的养蚕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出现蚕农不愿养蚕的严重局面,蚕茧生产呈萎缩趋势。20082011年,江苏华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适应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有关政策,实施异地发展桑蚕种养基地的战略,在广西来宾市象州县投资征地种桑,建设蚕种场,并扶持当地农民栽桑养蚕,所产蚕茧由江苏华佳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收购经营。2012年,吴江9个镇(开发区)中从事蚕桑生产的有松陵、盛泽、震泽、平望、七都、桃源6个镇;桑地面积有5万多亩,其中平望镇现代化蚕桑示范田500亩;共有养蚕户8715户,发种10180张,蚕茧总产量为490余吨;养蚕业的运作模式主要是个体养蚕,也有以合作社的形式,实施适度规模化大棚养蚕。为提高该产业的比较效益,从业者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如开发桑地半生态养鸡,开发桑叶茶,开发新资源保健食品——蚕蛹虫草,开发蚕桑观赏旅游等。

吴江太湖沿岸一带的农业结构历来为蚕、粮、菜三分天下,其中蚕稻紧相衔接,当地民谚就有“蚕箔落地,有钱栽秧”之说。植桑、饲蚕、缫丝技术的进步,蚕丝质量的提高,丝价的增值使养蚕成为有利可图的生业,缫丝逐渐成为农村的主要农副业。蚕区妇女以缫丝为女红之首,女童自幼随母习缫,至及笄之年已娴熟自如。盆、筐是最早的缫丝工具。战国末期,吴江地区出现木制手摇缫车。唐代,吴江地区出现木制脚踏缫车。元代,县内所产蚕丝已成为湖丝(指太湖流域所产蚕丝)的一部分而名闻天下。明代,朝廷实行鼓励农桑的政策,加上农村家庭丝织业的兴起,更进一步刺激缫丝业的发展。清道光二十年(1840)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加剧,进一步刺激江南商品经济的发展,吴江县缫丝业呈现繁荣景象。至清末,吴江县出现一种改良的木制脚踏缫丝车,在机架、集绪、拈鞘、卷绕部分都有重大改进,除传动部分外,颇似现代立缫机。吴江县历史上的手工缫丝业分布在京杭大运河以西。蚕户大致一户一车,饲蚕多者也有排二三部者,大多自缫。

民国元年(1912),蚕区一般人家养35张蚕种,能自缫23车丝(每车3040两)。20世纪20年代,吴江县土丝生产呈现衰退趋势。吴江境内机械缫丝业兴起较晚。民国18427日,震丰缫丝厂开工,开吴江桑蚕茧机械缫丝之先河,设备为意大利坐式缫丝车、千叶式煮茧机、带川式水汀烘茧机等。85日,震泽区开弦弓村有限责任生丝精制运销合作社丝厂开工,为吴江第二个机械缫丝厂,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村机械缫丝厂。其所用设备为日本再缫式铁木结构缫丝机,复摇机等。民国267月初,平望制丝所投产。吴江县机械缫丝业初步形成。可惜好景不长,日军侵占吴江县之初上述机械缫丝厂俱毁于一旦。沦陷期间日伪当局对缫丝业横加摧残,抗日战争胜利后吴江机械缫丝业难以复苏。

新中国成立初期,吴江县土丝产量渐减。后随着丝织工艺的提高,土丝销路日蹙,吴江县生产的蚕茧多数由供销部门收购运销苏州、无锡等地缫丝厂缫制。沿袭数千年的农家桑蚕茧缫丝业遂告解体,不久丝经业亦停顿。1956年,吴江县蚕茧生产逐步恢复。195811月,国营震泽缫丝厂成立,吴江中止十几年的机械缫丝重获生机。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全县蚕茧产量剧减。1962518日,该厂无原料被迫停产,后未恢复。“文化大革命”初期,城市丝厂生产不正常,吴江县蚕茧外调困难,积压现象严重,吴江县农村机器缫丝厂应运而生。197091日,新建的国营吴江缫丝厂正式投产。1972年,全县有农村缫丝厂11家,分布于县境西南之蚕桑产区内,形成一个群体,其密度居全国之首位,吴江县机械缫丝工业体系再度形成。1985年,全县缫丝企业共有12家,其中国营1家,乡办10家,村办1家。1987年,国营吴江震丰缫丝厂率先引进自动缫丝车。19885月下旬至6月下旬,由于茧源匮乏,吴江县与湖州交界处的江浙周边地区发生“蚕茧大战”(指争购蚕茧)。1989年,吴江县对白厂丝生产实行“统一扎口,统一分配,不准外流”规定,加强对12家缫丝厂的管理,缫丝能力和设备数控制在19899月底的水平,对县内不平衡的乡镇通过相互调剂解决。19922月,新建的同里缫丝厂投产。是年,国营吴江震丰缫丝厂和庙港、八都、坛丘缫丝厂购买国内较先进的自动筛茧机;庙港、桃源等缫丝厂对缫丝车间的缫汤采用“集中控制,分台调节”的办法,安装玻璃流量机装置,通过二级流量计控制,按工艺要求正确掌握缫汤流量和分台流量,丝色得到改善。1993年,各缫丝厂先后对不锈钢煮茧机及选剥工序、煮前触蒸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桃源、横扇、铜罗、坛丘缫丝厂相继购买国内较先进的D301A型自动缫丝机;庙港缫丝厂建成4台(套)气流纺,形成年产700吨丝的规模;面对生丝价格下跌,市场过剩的严峻形势,全行业提倡“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在搞好生丝生产的基础上,延伸产品的加工深度,国营吴江震丰缫丝厂及南麻、横扇、八都等缫丝厂发展绸缎、服装生产。200312月,江苏华佳缫丝厂(集团)在江苏盐城大丰成立江苏华宇丝绸有限公司,形成年产200吨白厂丝的生产能力。7月,吴江震丰集团公司宣布破产。2005年,在茧价上涨(每吨突破8万元)和茧源外流的双重压力下,全市缫丝企业减少至6家,且不同程度的负债,开工亦不正常,部分厂租赁给浙江人经营,尚存行业生产能力为900吨,实际生产400余吨,企业依靠生产出口捻丝线及丝针织产品维持生计。2006年起,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吴江缫丝业进一步萎缩。至2012年底,全市有吴江市神华缫丝有限公司(江苏华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子公司)和吴江红丰缫丝厂、吴江晋昌制丝有限公司3家缫丝企业。

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国民服饰需求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化纤绸开始流行,化纤纺丝业及化纤织造业逐步兴起,吴江县的丝绸生产在保持真丝绸织造业的同时也在向化纤绸生产的方向发展。然而,其生产所需的原料涤纶长丝却十分短缺。原料来源渠道只能依靠当时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大型石化企业如上海金山石化和江苏仪征石化去求援,而且有时还因为货源紧张而要不到原料。为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吴江县于1983年开始发展化学纤维纺丝业。1987年、1988年,国营吴江新生化纤厂、国营吴江辽吴化纤厂相继成立。1989年初,县丝绸工业公司确定“增丝稳绸,发展化纤,开发涤纶仿真丝,提高质量,延伸加工”的产品结构调整方针,化纤纺丝厂积极“找米下锅”,化纤丝产量比1988年增长24.02%1992年,国营吴江新生化纤厂率先引进FDY纺丝设备;鹰翔集团公司引进8条高速涤纶纺丝线。1996年,中国化纤工业协会涤纶长丝专业委员会对全国各地区的聚酯及纤维生产情况进行调研。调研表明,当时吴江市聚酯及纤维的总产能为9.04万吨,占苏州大市总产能的35.1%。其中吴江神鹰化纺有限公司5万吨产能,是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化纤纺丝企业。1998年,鹰翔集团有限公司拥有21条纺丝生产线,形成年产8.5万吨合成纤维的能力,规模在全国同类行业中名列前茅。1999年,国营吴江新生化纤厂又成功开发熔体直接纺技术。20022003年,吴江鹰翔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恒力化纤有限公司、江苏盛虹化纤有限公司和江苏新民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先后引进熔体直纺丝设备。至2004年,上述企业的第一期熔体直纺年生产能力为160万吨,化纤丝由原来需要外购变为可以供应其他地区甚至出口国外。至2012年,吴江地区大型化纤企业的年生产能力为360万吨,除吴江新民化纤有限公司包含有10万吨切片纺以外,其余均为熔体直纺,均集中在盛泽镇一个镇,这在全国亦属罕见。在大型化纤纺丝企业快步发展的同时,吴江地区的小型民营化纤纺丝企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小型化纤纺丝企业共有35家,其中聚酯及其长丝类企业22家,小型化纤纺丝企业年生产能力为140余万吨。

唐末,中国出现五代十国混战局面,其时吴江地区属吴越国辖地。吴越国国力较弱,统治者镠审时度势,一方面采取“屯邈貅以御戎寇,包黎庶以全耕织”的政策,另一方面又向北方小朝廷称臣纳贡,搜罗大量绫绢进献,以求苟安。“闭关修蚕织”使吴越地区政局较为稳定,蚕织业有所发展。据《吴越钱氏志》载,吴越国丝织之织纹图案有“天、人、鬼、神、龙、象、宫殿之属。穷其巧妙,不可言状”。北宋,北方屡遭辽、西夏、金侵扰,兵祸连绵,蚕桑、丝绸生产萎缩,而东南地区特别是吴越一带,自中唐以来社会比较安定,经济文化获得较快发展,成为朝廷之财源和丝绸物资的重要供给地区。据清乾隆《吴江县志》记述:“北宋祥符中,纳夏税绢九千六百匹,绸四百五十匹,绵七千六百斤。”宋室南渡,偏安一方,江南经济继续上升,全国丝绸中心由黄河中下游向南方转移,奠定了苏杭丝织业的基础。经元代至明代中期,苏州一带成为江苏的经济重心,丝绸需求日增。民间丝织手工业从府治苏州渐向四周扩散,尤以吴江县为甚。乾隆《吴江县志》载:“丝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年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以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盛泽、黄溪四五十里间,居民乃尽逐绫绸之利……”,机户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成为专业丝织手工业者,手工丝绸织造业在县境南部的新杭、盛泽、黄家溪一带形成。

清初,盛泽地区丝织业“环镇四五十里,居民皆以绫绸为业”。《盛湖杂录》载:“前清时尚有贡货数百种,亦曰差货,由江浙两省织造派人定织,岁以为常。”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放宽对手工业生产和手工业者的种种限制,如康熙五十一年(1712)宣布“圣世滋丁,永不加赋”,雍正四年(1726)采取“地丁合一制”,颁布“摊丁入亩”的办法。这些措施提高了机户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的手工丝织副业不再受到官府对产品的强制征集,能够有更多的丝织品进入市场交换,吴江县南境丝织业区远离府治、县治,控制较松弛,甚或“税不及机户”。盛泽丝绸行业获利愈来愈多,行业规模日渐扩大而成为丝绸巨镇,可与苏州、杭州齐名。咸丰年间(18511861),战事频繁,江南各丝织城市及市镇相继受创,而盛泽虽有过境之兵,然“居民房屋杂物等十伤其二”,损失轻微,致不少外地绸商、机户避乱迁居盛泽,使盛泽地区的丝织业更为兴旺。光绪二十六年(1900)五月二十八日《湖北商务报》载:“江苏盛泽一镇,其绸产之盛为中国首屈一指。”

随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推进,各地城市丝织行业纷纷由手工织造向电机织造过渡,而吴江县由于电力工业基础差,电机织造较沪、杭、苏为晚。但是,吴江绸商在上海投资兴建电机丝织厂时间较早。民国4年(1915),盛泽春记正绸行行东沈华卿率先到上海创设肇新绸厂,为中国最早的两家电机丝织厂之一。民国5年,盛泽宝泰绸行行东陈保钦、升记绸行行东孙吉甫、汪永亨绸行行东汪鞠如在上海合资开办物华丝织有限公司,为当时中国最大的丝绸电机织造企业。至民国33年,吴江绸商在上海先后开设肇新、物华、震华、海华、环球、华昌、新生、春源祥、德华、大中华、光华、勤一、正义、云华、正义兴记、勤工、大同、三星、辛益、同乐、同春等20余家电机丝织厂。资金外流延缓了盛泽丝织的工业化进程。

民国15年(1926)左右,震泽怡和仁丝经行业主孙旭初,在震泽彭康弄创办县内第一家电机织绸厂,但不久便停办。民国19年,郎梅春开设郎琴记绸厂,为盛泽镇第一家电机织造厂。民国2125年,王鸣泉等相继将在沪的绸厂迁回盛泽。至民国26年,盛泽镇共有电力织机1145台,占江苏省织机总数的46.88%,占全国织机总数的6.76%;年产绸缎570万码。

吴江县沦陷期间,县内丝织业受到日本侵略者苛重税收的扼杀摧残。江、浙、沪丝绸同行控诉:“今之蚕丝绸各税,叠床加屋,支离纷岐”“所有茧、丝、绸缎之税捐,国税之外,复有省税;茧捐之外,复有丝捐;丝绢之外,复有绸税。因数相乘,捐率递增,实属不堪负荷。”丝织业从原料配给、丝绸织造,直至产品运销等各个环节,无不受到日伪当局的严密统制。民国30年(19417月,日伪政权公布《清乡地区物资统制及运销管理暂行办法》,规定蚕茧、生丝、人造丝,甚至连废丝都在日军的严密控制之下。是年,日军宪兵队在盛泽镇贴出布告:“蚕丝禁止密输,违反者统品没收,并将犯者严重处罚。”丝织原料严重不足,县内丝织生产萎缩。

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内丝织界人士力图复兴丝织业,绸业、电织业、丝业、绸领业及四乡机户代表联合上书政府:“查盛泽四乡乡民重织轻耕,以丝织生产为主要副业,即全区商业之荣枯,亦以丝织工业之盛衰为转移。八年沦陷深受敌伪摧残,日就衰落,因此农村贫乏,市肆凋疲。值此复兴时期,欲图繁荣地方,首须振兴丝织工业。”当时,国民政府对丝织业原料厂丝、人造丝和棉纱实行配售制度,但原料供应不足。民国358月,盛泽丝织代表会同苏、沪、杭同业赶南京实业部请愿配售。后,通货膨胀,洋绸倾销,加以内战爆发造成南北交通受阻,丝绸产、供、销渠道不畅,丝织业资金短缺,难以维持,县内电机丝织业改织棉布以图生存。民国383月,盛泽尚存电机织厂(户)239家,织机862台,时开时停,日产仅300匹。

民国38年(19495月吴江县解放之初,丝绸外销断绝,内销呆滞,行业困难重重。新中国成立初,盛泽多数织厂停业,部分时断时续生产,工人处于半失业状态。在此艰难时刻,吴江县人民政府贯彻“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方针,政府和工会协调劳资关系,发动生产自救。19511953年,吴江县电机丝织行业先后进行联营和合作经营,这种形式不仅是国民经济恢复阶段的应急措施,还为全行业公私合营奠定基础。1956117日,吴江县纺织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后,生产关系改变,私方人员按其专长分别被委任为副厂长及中层干部或一般管理人员,给以定职定薪,还按其资产定期领取定息(“文化大革命”初期取消),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20世纪50年代后期,农村开始出现社队办丝织厂;城镇丝织企业由小变大,由分散到相对集中,丝织生产纳入国家计划轨道。织造产品由棉布转向丝绸。60年代,县内电机丝织业出现国营、大集体和镇办企业,社队电机丝织企业进一步发展,手工丝织业退出历史舞台。6070年代,国营、大集体电机丝织企业先后建造先进的厂房和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实力得到增强。80年代初,吴江县属丝织工业生产规模,以地区而言,居全国第四(前三为上海、杭州、苏州);丝织业的设备和工艺水平略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31月,在杭州举办的全国丝绸实物质量评比会上,吴江县送评的练白双绉3项,染色双绉1项一举夺冠,获奖数量占总评比数量的44.44%,在全国同行业中引起震动。412日的《浙江日报》头版头条对此作报道,并连续两次发表评论,号召“学吴江,争先进”。19571985年,吴江县丝绸产量(不包括乡镇丝织企业)平均占全国丝绸总产量的3.53%,其中后3年桑蚕丝绸产量占全国比重连续超过11%1985年吴江县属丝织工业总产值19322.81万元,占全国丝织工业总产值的4.58%,占江苏省丝织工业总产值的23.41%;全县县属企业和乡镇企业织机总台数为10308台,占全省的40.26%,全国的7.22%,接近上海的1.58倍。

19581985年,丝绸行业工业产值历居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0%40%。丝绸工业成为吴江县的支柱产业。而丝织业又是丝绸工业的主体,以1985年为例,县属丝织工业产值占县属丝绸工业总产值的52.38%,县属丝织工业就业人数占丝绸工业总人数的77.21%。丝织工业的发展推动缫丝、印染、纺机、纺器、丝绸服装、化纤等业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吴江县县属和乡镇丝织企业发展迅猛,特别是桑蚕丝绸产量增长迅速,原料消耗随之剧增。县内厂丝产量虽也逐年提高,由于受到蚕茧资源的制约,不能适应丝织行业的发展,原料缺口不断扩大。再则厂丝来源杂,批量小、牌号多,给质量控制带来一定困难,丝织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在这样的情况下,吴江县一面发展蚕丝生产,同时开始发展化学纤维纺丝业,攻关涤纶仿真丝产品。

1993年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吴江市丝织业从计划加工为主转变到自营为主,产品从真丝绸为主转变为真丝、化纤并举。1995年起,全市织厂围绕“真丝出精品,化纤出新品”的目标,形成各自的特色。2000年,市属丝织企业无梭织机已占很大比例。200510129时,吴江丝绸股份有限公司新联丝织分厂生产的茶花牌真丝面料搭乘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遨游太空。2009年,震泽镇被授予“中国阿拉伯头巾之乡”称号。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内茧丝价格大幅上升、人民币升值、生产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及效益相对较高的化纤织造业的影响,市内有部分丝织企业缩小真丝织造的规模。与真丝织造相比,化纤织造则发展迅猛。至2012年底,吴江区坚持真丝织造的企业有12家,而化纤织造企业仅盛泽镇就有1611家,17个国家面料(纤维)开发基地中属真丝织造的仅有2家;全区丝绸纺织主要织造设备的类型:机织织机有无梭织机(剑杆织机、片梭织机、喷水织机)和有梭织机(K611织机、K274织机),针织织机有经编机、纬编机(大圆机)。是年,吴江地区丝织品产量为1221383万米,其中桑蚕丝交织品1367.39万米,占丝织品总数0.11%;纯桑蚕丝织品1174.95万米,占丝织品总数0.09%

古代吴江境内丝绸织造业兴起后,丝绸手工练染整业随之应运而生,坯绸经过整理、练染以后,变得柔软、适体、光泽、鲜艳。据明弘治《吴江志》载,元代吴江县已有官府染匠,明弘治年间(14881505)官府染匠有61户。明代,一些精于练染技术的浙江绍兴籍人士陆续迁到盛泽,使县内手工练染整业得到进一步发展。清末民国初,县内丝绸染色逐渐由动物、植物、矿物染料改用进口化学染料,化学染料有色彩鲜艳、色谱广等优点;继而纯碱精练法具有白度好、不伤绸面和出货快等优点,又逐步取代传统灰练法,染整质量有所提高。清代中期至民国年间,盛泽有各式染坊数十家,震泽、严墓、横扇、黎里等地也都有染坊分布,甚至村落中也有小染坊而以染店浜、染店港命名的。20世纪30年代末至40年代,县内练染整业局部采用机器生产,但大多仍为手工操作,作坊式管理,改观不大。

新中国成立初,吴江县丝绸行业处于恢复阶段,人民政府安排染整业加工棉纱棉布以维持生产。随着丝织业的逐步恢复,染整业亦逐步恢复,丝绸练染业务日增。1956913日盛泽丝织业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后,印染企业由作坊发展为印染厂,逐步添置或仿制练染设备,提高机械化程度。1959年第三季度,县内开始加工外销品种,结束新中国成立后盛泽出口绸缎送交上海练染加工的历史。

1960年,县内练染业基本实现机械化操作,甩掉千百年来“一缸两棒”的手工落后操作方式,机器染整使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至1965年,县内已有卷染、绳状染色机等设备,染色向卷染、绳染方向发展。20世纪60年代,县内真丝绸采用酶练法练制。

1970年第四季度,县内正式接受印花业务。1972年,县内添置丝绸印花生产线,印花能力大为提高。1976年,吴江县练白绸水平居全国前列,全县染色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197910月起,乡镇染整企业纷纷建立。

1980年,全县印染整企业陆续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增加花色品种,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以适应外贸出口的需要。1985年,全县乡镇印染厂有13家,其中盛泽地区的染整能力几乎与苏州市区持平。1988年,全县乡镇丝绸印染厂有19家,全年印染产量为1.65亿米,超过全县乡镇丝织厂的生产量,印染坯源开始由原来的“流向外县”变为“从县外流入”。是年,县内成功开发水洗电力纺。20世纪80年代后期,鹰翔集团印染在练染上增加“斜纶”新元素,研发出绢纬斜纶绸,出口法国、日本,为全国乡镇印染业“真丝绸练染出口”填补了空白。

1990年,吴江县成功开发水洗真丝绸及砂洗工艺。1995年,成功开发皱型、发泡型印花项目,锦纶印花为国内首创。2002年,实现填补国内空白的真丝筒子染色。至2012年底,全区有印染厂30余家,主要分布在盛泽、平望、震泽、桃源等镇,其中盛泽镇有25家。全市年印染能力为30亿米。随着化纤纺丝和化纤织造业的崛起,绝大部分印染厂转产化纤和其他纤维及混纺织物染整,能够保持传统的真丝绸练白、染色、印花的企业有3家。

明中叶,吴江县辑里丝畅销于海内外,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牟利商品。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广州口岸重新开放,辑里丝经广州出口。道光二十三年(1843),震泽丝经行备有湖丝船10余艘,每日由班轮拖运至外国驻沪丝栈,由受聘的通事与洋商丝楼交易,与震泽交易的有英国、美国、瑞士、法国、印度和日本等国开设的洋行10余家。清末,辑里丝的出口渐被辑里干经替代。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62),盛泽生丝贸易发达,外县丝皆直接收购,用护照运销各地,而以由上海出口为大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728日至19181111日),日、意、法等国蚕丝产量锐减,辑里干经供不应求。民国元年(1912),因直运上海路途不宁,改由苏州出口。民国17年,因苏州征收附加税,重新改为由上海出口。民国12121日《工商半月刊》报道,震泽“纺织娘”牌丝经“风行于法国、瑞士一带……”。民国13年,震泽徐南绉(其祖父经营徐世兴经行)在沪开设华通行,直接将辑里丝、辑里干经运销美国,为华商出口生丝的创始人。20世纪20年代,受世界经济危机和贸易壁垒的影响及受日丝侵销,以及摇制不良等影响,辑里干经输出逐步减少。19801985年,全县外贸收购厂丝2270吨。1989年,桑绢丝、桑丝等新产品的推出,增加全县外贸出口量,全年外贸桑茧丝收购额6192万元。2002年起,吴江市的丝类外销产品主要通过吴江海关出口。20022009年,全市真丝纱线出口创汇共1159万美元。20022011年,全市白厂丝出口创汇共13569万美元。20042009年,全市绢纺纱线出口创汇共617万美元。20082011年,全市化纤丝出口创汇共363947万美元。

吴江县丝绸外销的最早记载,见于清乾隆《盛湖志》。至于外国商人直接到境内从事丝绸贸易在地方志及文献中尚缺乏详细记载。从盛泽镇市镇建设中,在旧宅基内出土的日本、朝鲜、安南等国的钱币的铸造年代来看,相当于明代中期至清初。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上海被辟为商埠后,盛泽绸产经上海洋行输出。出口品种以盛纺、洋纺、玄生纺、香云纱、高丽纱及印度绸居多。清末,已有盛泽绸产直接出口的记载。民国4年(1915815日的《农商公报》载:“丝为我国名产,织亦应我国擅长,然我国织物,惟山东茧绸、盛泽素纺等三数种尚行销西国。”民国18年,震撼西方世界的特大经济危机爆发,各国纷纷实行保护贸易,限制进口,大幅度提高华绸进口税的国家有26个,多数国家由值百抽五加征到值百抽三十,盛泽丝绸外销减少。民国20年,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盛泽绸产不仅丧失东北市场,同时失去一条重要的出口途径。日本侵华战争爆发后,盛泽绸产尚有少量运沪,经申庄与洋行输往欧美。民国3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占上海全境,洋行停闭,盛泽丝绸出口告绝。抗日战争胜利后,盛泽绸产恢复出口,但为数甚少。新中国成立前,盛泽绸产已销往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智利、苏联、日本、朝鲜、瑞士、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印度、缅甸、暹罗、越南及南洋群岛各属。1957年,公私合营新生丝织厂生产的丝绸定销东欧、西欧国家。19581974年,盛泽丝绸出口由江苏省调拨解交上海口岸输出。1975年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江苏省分公司(口岸分公司)成立后,改由江苏省各口岸输出。1979年,县丝绸行业大搞产品翻改,向高档品,多创汇发展,新增国际市场畅销的花、素双绉,花、素顺绉,花、素绉缎,花、素和服绸等新品种46个;吴江县丝绸出口量首次超过内销量,成为中国重要丝绸出口基地之一。19801985年,吴江丝绸出口至54个国家。19821985年,吴江县丝绸出口创汇连续4年蝉联江苏省各县(包括县级市)之冠。1990年,吴江县外销绸缎质量在江苏省各县、市处于领先水平。1993年,丝绸行业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国营吴江新生、新华、新联丝织厂和吴江新民丝织总厂及国营吴江丝绸印花厂等5个市属企业和乡镇企业吴江工艺织造厂获得进出口经营自主权,为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创造便利条件。是年,全市真丝绸出口量约占全国的1/81996年,市内所有出口绸缎的织、染厂与中国丝绸进出口公司江苏分公司盛泽办事处配合,出口绸缎由办事处复检,合格后加盖印章出口;在质量检验上推行径向检验,提高出口绸缎质量内控标准,这在全国同行中领先。1997年,吴江市真丝绸出口量占全国的六分之一,产品销往亚洲、美洲、欧洲的50多个国家。2002年起,吴江市的丝绸及其制品外销主要通过吴江海关出口。20022011年,全市丝绸出口创汇共3.09亿美元。2012年,年出口额在全区前20位的企业中,丝绸工业企业有13家,出口额共4.75亿美元。

吴江地区绸产,名目繁多,不胜枚举。清乾隆《吴江县志》描述:“奇巧日增,不可殚记。”从古代到现代,绸产由传统的桑蚕丝绸发展到交织绸、人造丝绸、绢丝绸、包芯丝绸、合纤绸等。据现有资料统计,清宣统二年(1910)至民国36年(1947),吴江地区共有83种丝、绸产品在意大利都灵博览会、美国旧金山巴拿马赛会及南洋劝业会、农商部国货展览会、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等国内外博(展)览会上获奖。19622012年,有72种丝绸产品获全国及纺工部奖项,有22种丝绸产品获江苏省奖项;有39种丝绸产品被评为纺织工业部、中国丝绸总公司优质丝绸产品,有87种丝、绸产品被评为江苏省级优质丝绸产品;有5种丝绸产品被评为中国丝绸行业名牌产品,有26种丝绸产品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有11种丝绸产品被评为苏州市名牌产品;有两个丝绸产品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9个丝绸产品商标被评为江苏省著名商标,有11个丝绸产品商标或服务商标被评为苏州市知名商标。

1958年起,吴江县蚕桑业开展以生产实用为指导方向的群众性科研活动。19781984年,吴江县曾建立蚕桑科学技术研究所。19852012年,吴江区(市、县)蚕桑系统有5个科研项目获江苏省级科技进步奖,有18个科研项目获苏州市级科技进步奖,有29个科研项目获吴江市(县)级科技进步奖。

1958年起,吴江县建立专门的丝绸研究设计单位。20世纪80年代初,一些丝绸大厂先后建立厂办设计室。1989年起,丝绸企业相继成立厂办研究所。至1999年,全市共有丝绸企业研究所27所。进入21世纪后,随着工业经济体制改革,厂办研究所转化为其他形式的科研组织或机构。19802012年,吴江区(市、县)丝绸系统共获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级科技进步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江苏省级科技进步奖22项,苏州市(地区)级科技进步奖106项,吴江区(市、县)级科技进步奖211项;国家、部级新产品奖10项,江苏省丝绸新品种奖22项,新花样奖9项;苏州市新品种奖30项,新花样奖22项;共承担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0项,国家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11项,江苏省星火计划项目35项,江苏省新产品试制计划项目138项,认定中国流行面料(纺织品)43项,认定江苏省高新技术产品41项。至2012年底,全区共有江苏省丝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茧丝改性与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市功能化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万工)喷气织机工程研究中心、江苏(盛虹)纺织新材料企业研究院、中国东方丝绸市场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江苏盛泽国家级星火密集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丝绸科研组织和机构。

 

>